1929烟多少钱一包 九江在历史上出过多少个名人

大家好,关于1929烟多少钱一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九江在历史上出过多少个名人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本文目录九江在历史上出过多少个名人

大家好,关于1929烟多少钱一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九江在历史上出过多少个名人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九江在历史上出过多少个名人
  2.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抵现在多少人民币
  3. 奥黛丽赫本电影哪一国
  4. 全国十大少年英雄
  5. 1929年美国金融大萧条为什么会导致700万人死亡和上千万人像畜生一样活着

九江在历史上出过多少个名人

山水蕴灵秀,人物自风流。九江的山水不仅哺育出了陶渊明、黄庭坚、江万里、陈三立、李

烈钧、许德衍等一代代成就卓著的家乡儿女,而且也吸引了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

朱熹、康有为等诗文巨擘,同时还陶冶了释慧远、陆修静、吕洞宾、虚云法师等高士名僧。

一、先说说古代:

陶侃、陶渊明(九江县)、黄庭坚(修水县)、江万里、王韶、余玠、雷发达、余庆鳌、蒋干、宋应星。

二、近代、现代名人

1,,陈三立(1853-1937)

南昌府义宁州(江西修水县)人。清光绪进士。戊戌变法期间,其父陈宝箴任湖南巡抚,在长沙办时务学堂,主荐梁启超为总教习,父子共襄新政。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等被合称为“四公子”。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后终身不仕,致力于诗文写作。民国26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悲愤病发,拒不服药,绝食五日而死。陈三立为同光体诗人的首领。著有《散原精舍诗集》上下卷,《续集》上中下3卷,《别集》1卷,《散原精舍文集》17卷。

2,李盛铎(1859——1935)

一名椒微,字嶬樵,号木斋,别号师子庵旧主人,师庵居士等。晚号麂嘉居士。德化县(今九江市)谭家畈人。光绪十五年进士及第,历任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京师大学堂总办、江南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大学士、山西布政使、山西巡抚等职,清末先后出使日本、比利时等国。民国年间,曾任大总统政治顾问、参议院参政,农商总长、参议院议和等职。喜藏书,有木犀轩藏书室。

李盛铎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书香门第,代传藏书家风。继承父辈嗜好,从小乐于搜集名家著述,数十年如一日,成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藏书家。他不仅是藏书家,又是校勤家、版本家、目录学家,对所藏善本,皆逐一批订,或考证著者平生,或品译著述旨趣,或叙述得书经过、收藏源流及版本价值。所写“题要”、“题识”共一千五百多条,约十五万字,著有《樨轩藏书题证及书录》,编有十多种版本的藏书目录、藏书人表。他死前对藏书进行了初步整理,自编了《木犀轩收藏旧本书目》、《木犀轩宋本书目》、《木犀轩无板书目》。死后,其子李滂等于1940年把父辈藏书全部卖给了北京大学。赵万里等著名版本学家,据此编成《北京大学图书馆李氏书目》,从中可知李盛铎所藏之书,共有9087种,8385册,其中名贵罕见本约占三分之一以上。曾纂修了一部家乡县志——《德化县备考》,今科学院图书馆藏有其稿本。

3,刘廷琛(1867-1932)

字幼云,号潜楼,江西德化(九江),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在清末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监督、学部副大臣。宣统三年(1911)冬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辛亥革命后,参与谋划帝制复辟。1917年张勋复辟时,被授为内阁议政大臣。复辟失败,退出政界蛰居青岛,专于著述,著有《潜楼文集》四卷,工诗善文,精书法。

4,陈衡恪(1876-1923)

字师曾,号朽者,号所居曰槐堂,曰唐石移,曰染仓室,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人。祖宝箴湖南巡抚;父三立进士,工诗,世称散原先生。慧绝,十岁能为擘窠书,涂抹云烟,工诗文,世以奇童目之。既冠赴日本习博物,归任南通、长沙等校教师,继任教育部编审,北京高师、北京美专教授。工篆刻,熔铸秦汉,古拙纯朴,毫无霸悍之气。中年因病早逝.书法则篆、籀、隶、魏、其、行诸体无不工,笔力苍劲,风神秀逸,独具一格。画山水得力于沈周、道济、髡残、石溪、蓝瑛,不使一笔入四王,故生辣坚强,钩多皴少,尤不耐渲染,瘦骨嶙嶙,笔笔有力。花卉,则综合陈淳、徐渭、华昆、李鱓参以吴昌硕,挺拔俊逸,不取怪态,以习博物,故形态逼真。偶作人物,亦时写生,所作京华风俗图,有金农、罗聘遗意。平生唯不擅作翎毛,故常与王梦白(云)合作。性行纯笃,喜奖掖後进,齐白石得其助甚多。一九二三年夏以继母俞夫人病,驰赴南京,母死而以哀悴发疾卒於南京,年仅四十八。著有《染仓室印存》、《陈师曾先生遗墨》、《槐堂诗钞》等。

5,李烈钧(1882-1946)

原名烈训,字协和。江西武宁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考入江西武备学堂。1904年被选送日本,先后入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秋毕业回国,任江西暂编陆军第27混成协第54标第1营管带。1909年(宣统元年)春赴云南,任云南讲武堂教官、云南陆军小学堂总办等职。1911年10月回赣参加武装起义,任九江军政分府参谋长。11月中旬,应安徽同盟会员请求,率部往援安庆革命军,被推为安徽都督。嗣后,清军反攻武昌,又率部往援武昌革命军。1912年被江西省议会选为江西都督。1913年因通电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善后大借款,6月被袁免去赣督职务。7月在江西湖口率先宣布独立,任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指挥所部与袁军作战月余,失败后逃往日本。1915年底回昆明参与组织发动护国战争,任护国军第2军总司令,率部入桂,在桂军支援下,击败受袁指使企图攻滇的粤军龙觐光部。1917年任广州革命政府参谋总长,协助孙中山制订护法军作战方略。旋任讨龙(济光)军总指挥,率部在广东阳江、化州等地,采用四面包围、侧翼突破等战法击败龙军。1921~1930年,历任广州革命政府参谋长、江西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其间曾率部参与讨伐桂系军阀和平定陈炯明叛乱等作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力主抗日,反对《淞沪停战协定》、《塘沽协定》,拒绝为蒋介石劝说冯玉祥取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要求,还极力阻止蒋派兵镇压福建事变。1936年12月被授为陆军二级上将。次年2月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宋庆龄、冯玉祥等联名提出恢复孙中山三大政策案,主张团结一切力量抵御外侮。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带病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有《武宁文牍》等,后人编有《李烈钧集》。

6,黄远生(1885-1915)

名为基,字远庸,又字远生。江西九江人。1885年1月15日生。1904年考中进士。赴日留学,在中央大学专攻法律。回国后,历任邮传部员外郎、参议厅行走、编译局纂修、法政讲习所讲员等职。公余从事报业活动。辛亥革命后,辞去官职,专心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任《申报》、《时报》、《东方日报》、《少年中国》、《庸言》、《东方杂志》、《论衡》、《国民公报》等报刊特派记者、主编和撰述。所写《官迷论》、《三日观天记》、《外交部之厨子》、《北京之新年》等通讯,对民国初年政局的黑暗和新官僚们的丑态,作了忠实的记录和辛辣的嘲讽。袁世凯筹备称帝期间,聘他担任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上海版总撰述,坚辞不就,并在上海各报刊登《黄远生反对帝制并辞去袁系报纸聘约启事》以示决绝。1915年12月27日,避匿于美国的黄远生还是被革命党人以袁党人罪名枪杀于住宅内。

黄远生以“能想”、“能奔走”、“能听”、“能写”的“四能”记者自勉,文字流利、畅达、幽默,深受读者欢迎。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有影响的新闻通讯记者。所写新闻作品辑为《远生遗著》4卷,以新闻通讯为主,兼收政论、译文等,于1919年出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

7,汪辟疆(1887—1966)

名国垣,号辟疆,晚号方湖,江西彭泽人。1909年入北京京师大学堂,1912年毕业,1918年任江西心远大学教授。1927年起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任教授。其间曾任监察院委员、国史馆纂修。汪专经学、文学、目录学。著有《光宣诗坛点将录》、《近代诗人述评》,均为近代诗学的重要著作。又《唐人小说》为收唐人小说之重要之作,贵在校订和考释。其诗作辑有《方湖类稿》,其他论著还有《目录学研究》、《汉魏六朝目录考略》等,出版《汪辟疆文集》。

8,陈寅恪(1890-1969)

史学家。义宁(今修水)人。1910年后曾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并从事研究,专攻比较语言学。1926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研究所导师、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院士,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协常委。通晓英、法、德、日、拉丁、希腊文及蒙古文、满文、西夏文、梵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对中国中古史、佛教经典和元稹、白居易诗的研究尤有成就,学识渊博,在中外史学界备受推崇。著有《唐代政治史述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

9,徐宝璜(1894-1930)

中国新闻学者,新闻教育家。字伯轩,江西九江人。生于1894年,19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考取官费留美,于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新闻学。1916年回国,先任北京《晨报》编辑,继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1918年与蔡元培发起成立北京大学心文学研究会,被推为副会长、新闻学导师和会刊《新闻周刊》编辑主任,并代蔡元培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基本知识。

1920年后,相继任教于北平、朝阳、中国、平民等四所大学,讲授新闻和经济方面的课程。1930年6月1日,因患风寒痰症逝世,终年仅36岁。遗著有《新闻学》一书。《新闻学》经四次修改于1919年12月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全书共十四章,六万字左右。主要从新闻学定义,到报纸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兼及报纸的编辑、采访、评论、发行诸方面,作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著名新闻学家邵飘萍在当时《京报》上评价为:“无此书,人且不知新闻为学,新闻要学。”而黄天鹏《新闻学纲要序》则称徐宝璜为“新闻教育第一位大师”“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10,查夷平(1895-1976)

字镇湖,号阜西,古琴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江西修水人。毕业于烟台海军学校,广东航空学校。早年曾加入中华革命党,后任欧亚航空公司副总经理。1949年11月在香港参与和组织中央=中国航空公司起义。后任中国民航局业务处处长、民航总局顾问,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自幼酪爱音乐,很小就学会吹箫,十三岁学弹古琴,此后还尝试打谱、作曲及学唱昆曲,并研究民族音乐的律学。三十年代初在上海发起组织“今虞琴社”,解放后发起组织“北京古琴研究会”,开展古琴音乐的学术探讨和演奏实践。他演奏的琴曲深沉、细腻,演唱的琴歌古朴、典雅。1945年应邀到美国几所大学作有关古琴的学术讲演,并在美国图书馆查到一些珍贵的古代琴谱。1958年以古典音乐顾问的身份,随中国歌舞团去日本访问演出,以后又应邀出席在苏联召开的国际五声音阶学术会议。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器东系主任等。编有《存见古琴曲谱缉览》、《古琴初阶》,主编《琴曲集成》等巨著。

11,陈礼江(1895—1984)

字逸民,江西九江人。早年就读于美国教会办的“九江南伟烈大学”,后任九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教员。1922年留学美国帝堡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教育学、心理学,获硕士学位。由于毕业论文才华出众,校方拟留校任教,被陈婉谢。1925年回国,任武昌师大任教务长、教授。武昌师大经陈悉心筹措,制度大备,教学迅速走上正轨,在国内颇有影响。1927年江西省欲谋有声望的学者主持全省教育,经许德珩举荐,陈礼江返赣任省府委员、教育厅长。陈任职期间,先后发表《论地方教育》、《论民众教育》、《论师范教育》、《论社会教育》等一系列富有现实意义的论文,旨在阐明各类教育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力求社会及各界关注支持教育事业;请准从盐税项下拨教育经费,从而解决了教育经费独立的难题,使全省从教人员的工薪得以按月发放;先后创设了五所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培养了大批乡村小学教员;在厅内增设了教材编审处,聘请专家,编译了一批新教材;厅里还附设了智力测量所,首次在全省范围内举行数以千计的中小学智力测验,奖励优秀,同时还为筹备创办江西大学做了许多工作。陈任厅长为时不过三年,开创了江西教育新局面,被时人誉为“办学有方、治学有术”。

1930年陈礼江任广东中山大学教育系主任、教授。1932年任无锡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务主任兼教授,创设成人学习心理研究所,创办了民众教育实验区,进行亦工亦农亦学综合教育,成效显著,引起海内外学者注目。1936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兼参事,大力推行电化教育和扫盲工作。请准在部并各省市设社会教育督导员,随后开办督导员训练班;主持、颁发了大、中、小学兼办社会教育课程,促使多方出力兴办社会教育;主编《教育通讯》。1937年,日寇侵入,教育部迁重庆,陈在四川各县设民众教育馆,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抗战救亡宣传活动。

1941年创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并兼首任院长。院内设教育行政、社会教育行政、图书博物馆、新闻学、电化教学、社会艺术教育、国语专修等系科;聘揽名师:许德珩、俞颂华、汪长炳、许杰、马萌良、杜佐周、童润芝等赴院讲学;还设了研究部、实验社会教育工作站,开辟了社会教育、国民教育两个实验区;成立教育电影编委会与推广委员会等,致力于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大批社会教育专业人才,是当时国内唯一较完备的成人教育最高学府,在国难当头之秋,名噪一时。对我国社会教育事业作了富有成效的有意探索和贡献。任院长时把校训定为“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因教育而光明”。1949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美考察社会教育。1950年回国。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曾密令该院迁台,陈礼江拒之不从,把学院完整的保留并移交给人民政府。

解放后,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陈礼江曾在长时期内未得到公正的待遇,在故乡中学从事英语教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礼江的问题获得全面解决并得到彻底平反,1981年被选为九江市政协委员。1984年,因病逝世,享年88岁。

12,许德珩(1890-1990)

政治活动家。九江人。字楚生。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早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五四运动中起草《五四宣言》,任《全国学联日刊》总编辑,是学生领袖之一。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6年回国。先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代主任、秘书长。1927年后,任暨南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并从事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工作。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4年在重庆发起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是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1949年参加筹备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水产部部长,九三学社第二至七届中央主席、名誉主席,黄埔同学会顾问。是第四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3,陶博吾(1900–1996)

江西彭泽人。名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栗里后人。自幼喜习书画诗文。1926年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从沈溪桥、梁公约、谢公展诸先生学习书画。1929年考入上海昌明美术专科学校,从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诸闻韵、贺天健等先生学习书画,从曹拙巢先生学习诗文。生性谈泊名利,不求闻达。艺术上极为推崇吴昌硕,一生受其影响至深。诗、书、画造诣皆深,书法绘画沉雄厚重、古傲拙朴、奇异生动,诗文情感真挚、意境超远。著述颇丰,主要有《习篆一径》、《石鼓文集联》、《散氏盘集联》、《博吾诗存》、《博吾词存》、《博吾联存》、《题画诗抄》、《博吾随笔》等。

14,魏道明(1901-1978)

字伯聪。江西德化(今九江市)人。早年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在上海从事律师事务。1927年任国民政府司法部主席秘书。同年冬任司法部次长、代理部长兼建议委员会常务委员。1928年任司法行政部部长。1930年任南京特别市市长。1935年任《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总经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行政院秘书长。1941年任驻法国大使。1942年任驻美国大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47年任国民党“台湾省政府”首任主席。后赴南美洲和美国等地进行考察。1954年回台湾。1963年任台湾驻日本“大使”。1966年任“外交部”部长。1978年5月18日在台北病逝。

15,蒋彝(1903-1977)

字仲雅,又作重哑,笔名哑行者。192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化学系。曾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任安徽省芜湖县长;1929年调涂县任县长;1930年任江西省九江县长。皆因要求改革县政不容于时政,1933年赴英国寻求出路。原意为研究炸药,科学救国,但未能如愿,改以绘画、书法、著书从事中西文化交流,被称为诗、书、画三绝。他于英、美各居住22年,1977年病故于北京,实现叶落归根的夙愿。1935年出版第一本英文写的《中国绘画》(TheChineseEye–AnInterpretationofChinesePainting),1937年出版《湖区画记》。接着以“哑行者”笔名写了伦敦、战时伦敦、约克夏谷(北英)、牛津、爱丁堡、都柏林、巴黎、纽约、波士顿、三藩市、日本共十二本画记,被题名为《哑行者丛书》。每一本书中,都有几十或上百幅他自己画的插图。还有以中国书法真、草、隶、篆书写的他自己的诗词。1938年出版的《中国书法》影响极大,至今仍为西方一些大学讲授中国书法的教科书。由于他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受到西方人的尊敬,在英国被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收入五十年代英国编纂的《世界名人辞典》;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先后获美国赫复斯大学、长岛大学、香港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国立大学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被选为美国科学院艺术学院院士。

16,蔡若虹(1910-2002)

原名蔡雍,笔名雷蒙、雷萌,江西九江人。1923年就读于江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31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同年参加上海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开始创作讽刺画,揭露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侵略与压迫,并多方描写水深火热中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茅盾主编的《烽火》杂志上发表新诗。1938年潜离上海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后兼系主任。1942年5月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1945年随鲁艺到华北解放区,并于1946年国共和谈时到北平,任《解放三日刊》美术编辑。报刊被查封后撤退解放区,参加《晋察冀日报》编辑工作。在此期间,根据农民诉苦材料,创作出版了组画《苦从何来》。1949年后,为《人民日报》编辑画刊。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同年9月调任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处长,后任艺术局副局长,致力于年画的“推陈出新”工作,并筹建大众图画出版社,从事新连环画的编绘与出版事业。率先改编的《鹅毛信》,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文学脚本一等奖。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代会时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主持全国美协工作,为中国画的“推陈出新”,组织画家旅行写生探索经验。1962年发表《方向已定,道路必广》论文。1964年当选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以来,连续当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第三至五届全国美代会上连续当选中国美协副主席。1980年担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出版有《若虹诗画》、《蔡若虹美术论文集》、《蔡若虹文集》、《理想的美比实际生活更美》,诗集《灵犀小唱》,回忆录《上海亭子间时代风习》及《赤脚天堂》。

17,杜宣(1914-2004)

剧作家,散文家,江西九江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法律系。1938年参加新四军,历任战地服务团秘书,《戏剧春秋》杂志编委,新中国剧社社长,《群报》总编辑,香港大千出版社社长,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派驻亚非作家会议常设局常驻代表、书记处书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编剧,《文学报》总编辑,上海大学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主席,上海市第七、八届人大常委及第九、十届人民代表,上海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及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老年书画会会长。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无名英雄》、《难忘的岁月》、《动荡的年代》、《上海战歌》、《彼岸》、《杜宣剧作选》、《抗美援朝大活报》(执笔)、《欧洲纪事》、《梦迢迢》、《世纪的悲剧》、《沧海还珠》,散文集《西非日记》、《五月鹃》、《杜宣散文选》、《飞絮·浪花·岁月》、《芳草梦》、《桂叶草堂漫笔》,电影文学剧本《兰兰和冬冬》、《长虹号起义》、《先驱》等。话剧剧本《彼岸》(已公演)获1978年国家文化部创作二等奖。/九江档案

整理自网络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抵现在多少人民币

民国的钱币换算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当时的物价来做对比,而参考的商品最好的就是百姓通用的吃穿等物品。

那么,知道了对比的商品后,还要根据年代的商品价格为例。

1872年时,白米每旧石为2.7银元,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为1旧石=160旧斤=177.7市斤。也就是说当时每斤白米为1.5分银元,这时候的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为一百多块。

1901年时,白米每旧石为4银元,也就是每斤为2.2分钱,这时期的一块银元大概为今天70元左右。

1911年-1919年,米价涨幅不大,当时每旧石为6银元,也就是每斤米是3.4分钱。1银元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只要1角2分,1银元可以买8斤猪肉。这时的一银元相比现在人民币为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米价到了每市石9.5银元,1市斤=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要5分多钱,1银元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为1角4分左右。这时候的1银元折合人民币为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米价每市石需要10.2银元,每市斤为6分多。1银元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为2角左右。这时的1银元等于人民币30-35左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清末民初时一块大洋的价值概念。虽然当时上海的物价要比北京高出10%左右。

民国初期到后期的物价相差极大

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可以请吃西餐;可以买20张公元门票;可以买10张演出入场券,而报纸这些,一份只要3分钱,一块银元就可以包月。

据资料记载,清末民初时五块银元就可以买一头水牛,一块银元可以买一担大米,到民国后期一银元是一担谷。

根据清末时期银子的换算,当时一块银元等于0.8-0.9两银子,以这个价格兑换现在实物的话,那一两银子就100元以上,民国初期时约等于250元。

我们可以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教授时的工资300大洋来算,相当于现在至少3玩人民币,而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也就5-10个大洋,蔡锷将军当云南总督时月薪也才65个大洋。

以民国初期的物价推算,当时的一块大洋价值约等于今天的250元,而到中后期时的价值就没有这么高了,只能值现在的100元人民币。

奥黛丽赫本电影哪一国

奥黛丽赫本电影是英国的。

奥黛丽·赫本(Audrey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女演员。

1948年,出演了银幕处女作《荷兰七课》。1952年,主演了音乐剧《金粉世界》,凭借该剧获得了托尼奖最佳女主角奖。1953年9月2日,主演的爱情喜剧片《罗马假日》上映,凭借该片获得了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结肠癌在瑞士洛桑病逝,享年63岁;同年,获得了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吉恩·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1999年,被美国电影学会评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3名。

全国十大少年英雄

有霍去病、王二小、夏完淳、周银海、李爱民等。

1、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时期名将、军事家,名将卫青外甥,大司马霍光兄长。

善于骑射,勇猛果断。十七岁,拜骠姚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拜骠骑将军,封为冠军侯。

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被葬于茂陵。汉武帝很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

2、王二小

王二小(1929年1月22日—1942年10月25日),本名阎富华,化名王朴,中国少年抗日英雄,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人。

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之下,将王二小用刺刀刺死了。

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忍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

正在这时,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1989年1月,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

3、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南明)诗人、抗清英雄。

父亲夏允彝,江南名士。老师陈子龙,抗清将领。夏完淳幼聪慧,“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从军征战抗清,十七岁英勇就义。

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殉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和遗腹子,出世后夭折,家绝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4、周银海

周银海,1933年生,江苏省靖江市侯河乡(今马桥镇)幸福村人。家境贫困,主要靠父母种地主的租田糊口,生活朝不保夕。幼小的周银海不得不帮大人干活,有时挖点野菜充饥。

1940年新四军东进,周银海的家乡获得解放,从而使他有机会入学读书,接受革命教育。1943年,乡里成立农抗会和儿童团,周银海高兴地报了名,成为一名儿童团员。从此,他白天上课,晚上到村头、路口站岗放哨,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1947年1月18日清晨,国民党整编第四师对侯河地区进行“扫荡”。周银海发现敌情后,立即通知正在准提庵小学开会的乡干部,要他们迅速转移。为了掩护这些乡干部撤退,周银海挺身而出,将敌人引开,自己却英勇被捕。

敌人将周银海押进团部,逼他供出谁是共产党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坚定地说:“我不知道!”。

敌营长命令士兵把周银海按倒跪在地上,一边压杠子,一边要周银海说出谁是共产党,直至把周银海压昏过去。敌人又舀来一盆冷水泼向周银海。

周银海透了口气,一字一句地说:“你们这些狗东西,就是打死我,我还是不知道!”敌人又搬出老虎凳,把周银海绑在凳上,脚后跟下塞进一块块大砖,上到四块,他又一次晕厥过去。

从上午直到深夜,敌人还在对这个钢铁般的少年不断用刑。在敌人的酷刑下,周银海一次次昏迷过去,但是始终没有屈服。

第二天,敌人将全村乡亲集合在晒场上,把周银海带到人群面前,要他当场指认谁是共产党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环视四周,大声喊:“乡亲们,解放军一定会打败反动派!”

敌人见无计可施,就放出狼犬,将周银海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咬下来……周银海始终没有屈服。敌人一无所获,就将周银海拖到晒场枪杀。刚满14周岁的周银海壮烈牺牲!

5、李爱民

李爱民是一个佃农家的孩子,1930年生于山西武乡县白家庄,抗日战争后任本村儿童团长,积极为抗战工作。

1943年,他和各村民兵到日本鬼子据点附近抢收庄稼,返回路上,与日本鬼子的巡逻兵相遇。

为了掩护民兵和乡亲的安全,他挺身而出,被鬼子逮捕。在鬼子的威吓和毒打下,他坚贞不屈,被打得皮开肉绽、双脚骨折仍痛斥敌人,最后牺牲在鬼子的刺刀下,年仅13岁。

1929年美国金融大萧条为什么会导致700万人死亡和上千万人像畜生一样活着

城里人不断饿死的时候,农民们正在含泪扔掉一车车的苹果……

1920年初期的美国,简直是天堂一样的地方。大量的人涌入城市,男人们身穿笔挺的西服进入豪华大楼工作,女人们在满大街的购物中心选购最时尚的产品……到处都是新产品,到处都是诱惑。

虽然每个家庭的存款不多,但是他们有工作,而且可以轻松用信用卡消费。所以,洗衣机、冰箱、烤箱、汽车等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的产品,大家都用刷卡的方式购买。

于此同时,股市也是异常的繁荣,到了1929年夏季,人们依然乐观的享受着生活。资本家为了赚更多的钱,不断的生产各类商品。农民们也不断的扩大种植范围,采用更高级的种植技术和设备,农产品也是越来越多。

结果,普通人的工资水平并没有大幅度上涨,为了刺激消费,银行开始“借钱”给老百姓用,先花钱,以后慢慢还。但是,有些独立经营的银行,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战胜金融上的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暴跌,当天骤降12.8%;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股指一天下跌了40%。

经济瞬间崩溃,连锁反应让人们猝不及防。一些脆弱的银行破产关门,恐慌的人群开始涌向银行挤兑,商品也被抢购一空……银行一出问题,工厂得不到资金支持,也迅速停工破产,大量的工人失业。

没有了工作,也就没有了钱。没有了钱,只能“断供”,不仅欠银行的钱还不上,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大规模的失业,穷人们实在找不到食物,不少人都选择了自杀。

那些努力活下来的人,只能在城市中的垃圾桶中翻找可以果腹的东西。流量街头,饿死病死,成了常态。86000多家企业破产,约5500多家银行倒闭,城市中的人们彻底绝望了。

到了大萧条的第四个冬天,美国全国至少有1300万人失业,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

农村呢?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大片的小麦倒伏在地里,没有人收割。因为收购价格太低太低,连收割费用都支付不了。

果园里的各种水果,只能整车整车的扔掉;养殖户们把数千只的牛羊宰杀之后,扔到了山谷中,因为运输费用太贵,收购价格又很低,卖不掉,养不起……

一边是正在饿死的城里人,一边是无奈扔掉食物的农民,讽刺不?

农民们的商品卖不出去,越来越贫困,失业的城里人买不起吃的,越来越难熬——可悲的是,无数的食物就这么白白浪费了。

关于这次经济大萧条的原因,无数的经济学家都有深入的分析,这里就不说太多不专业的话了。

总之,当资本完全控制市场,为了利润大量生产囤积,让普通人不断的透支自己的未来。看似繁荣的市场,看似美好的未来,看似奢侈的生活,都是不堪一击的。

超前消费、透支消费,买房买车买奢侈品——总是要还的。大萧条之前的美国人,觉得自己有工作,可以慢慢还。但是他们没想到,崩溃是瞬间的。

所以,1929年的大萧条,给了人们很多的启示,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5532991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qfhc99.com/26771.html